腎功能一下降「死亡風險狂飆」!4信號代表「你的腎透支了」:佔2條以上就該節制
他這兩年總說累,常常凌晨三四點還在公司加班,白天靠咖啡吊著,晚上回家連刷牙的力氣都沒有。直到某天晨起時,臉浮腫得像是被人打了一拳,尿液也開始泡沫多、顏色黃得刺眼,他才意識到自己身體出了大問題。
檢查結果出來時,他看著報告上的那一行字——肌酐升高、尿蛋白陽性、腎小球濾過率下降,整個人都愣住了。他問我一句話:「醫生,我是不是把腎『透支』了?」

Advertisements
「透支」這個詞,聽起來像是信用卡額度超了,但腎臟也確實有自己的「額度」。它每天默默過濾180升血液,幫你排毒、調節血壓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。可如果長期讓它高負荷運轉,遲早會像機器一樣出故障。
腎功能受損不會立刻表現為劇烈疼痛,而是以一種「悄無聲息」的方式逐步瓦解。很多人直到中晚期才發現,已經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機。
第一個信號,是晨起時眼瞼或臉部浮腫。這種浮腫並不是前一晚水喝多了,而是腎臟排水能力下降導致體液在組織間隙瀦留。
早上最明顯,因為夜間平躺,液體相對集中在面部。正常人清晨眼皮稍微腫點,活動後就會緩解。但如果浮腫持續、加重,尤其還伴隨腳踝、手背腫脹,要高度懷疑腎小球濾過功能受損。

Advertisements
第二個信號,是尿液泡沫多且久不散。不少人以為這是水流衝擊馬桶導致的氣泡,實則這類泡沫如果量多、細密、不易散開,很可能是尿蛋白泄漏的表現。
腎小球是過濾站,正常情況下蛋白不會漏出來,一旦結構破壞,蛋白質就會隨尿液丟失,這是腎病早期最敏感的指標之一。蛋白尿不痛不癢,卻是沉默但兇險的信號。

第三個信號,是夜尿次數明顯增多。成年人夜間排尿不應超過1次,若每晚起夜2次以上,甚至因尿意頻繁影響睡眠,需警惕腎濃縮尿液能力下降。
腎臟在夜間本該減少尿量、減少水分丟失,但當腎單位數量減少或功能下降時,濃縮能力減弱,尿液稀釋,如同「漏水的水龍頭」,這也是慢性腎病早期的典型表現。
Advertisements

第四個信號,是疲倦乏力、注意力難以集中。很多人把這當作工作壓力大、睡眠不足的結果,實則背後可能是腎性貧血。腎臟會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,刺激骨髓造血。一旦腎功能下降,這種激素分泌減少,紅細胞數量不足,
氧氣輸送效率降低,自然感到疲勞。這種疲勞不是「睡一覺就好」的疲憊,而是深層次的慢性能量缺乏狀態。
臨床上,超過三成的慢性腎病患者在發現時,已進入3期或以上階段,腎功能已經下降了30%以上。根本原因在於早期癥狀不典型,患者容易忽略。
一項發表在《中華腎臟病雜誌》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,中國成人慢性腎病患病率高達10.8%,但知曉率卻不足12%,這意味著每10個腎病患者中,僅有一個人知道自己患病。
Advertisements

腎臟為什麼會「透支」?最常見的元兇是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長期高蛋白飲食、濫用止痛藥。高血壓會導致腎小動脈硬化,濾過功能受損;糖尿病則通過高血糖毒性直接損傷腎小球;而一度流行的「健身高蛋白餐」,若基礎腎功能不佳,更可能推波助瀾。
非甾體類抗炎葯如布洛芬、吲哚美辛等,對腎血流有抑制作用,長期使用會造成腎小管間質損傷。
我遇過一個年輕人,28歲,健身狂熱者,每天攝入近200克蛋白粉,還常年口服止痛藥緩解訓練帶來的肌肉拉傷。他以為自己是在追求健康,其實是在給腎臟加碼。
兩年後出現泡沫尿、夜尿頻繁,檢查發現腎小球濾過率已降到正常的一半。他說他早知道每一口蛋白粉都可能是腎的「負擔」,就不會這麼幹了。
Advertisements

研究顯示,腎功能每下降10%,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5%。而一旦進入腎功能不全階段,患者需要面對的是長期透析或腎移植的現實。
透析並不是「洗一洗就好」,而是對生活質量的極大改變。每周三次,每次四小時,萬一無法規律透析,毒素積聚,隨時可能危及生命。
慢性腎病與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密切相關。2021年《腎臟國際》期刊上的一項多中心研究發現,慢性腎病患者中,腎癌、膀胱癌、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顯著升高。
機制可能與慢性炎癥狀態、免疫功能異常、尿毒素積聚誘導基因突變相關。腎病不僅是「終身病」,更可能是一些惡性疾病的「前哨站」。
Advertisements

如果你已經出現上述4個信號中的2個以上,不必驚慌,但也不能輕視。建議立刻進行尿常規、腎功能、腎小球濾過率、B超檢查等基礎評估。
每項檢查都有明確的參考標準,醫生會根據情況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如24小時尿蛋白定量或腎穿刺。很多慢性腎病在早期通過調節血壓、控制血糖、飲食干預,是可以有效延緩進展的。
不要等到臉腫了、尿泡沫成堆、夜裡起床無數次,才想起給腎臟「放個假」。對腎最好的保護,不是某種保健品,而是節制。
節制飲食鹽分,節制蛋白攝入,節製藥物使用,節制熬夜透支。身體是一個系統,腎臟是最聽話但最容易被忽視的器官,它不吭聲,不代表它沒受傷。
Advertisements

腎病的可怕之處,不是癥狀多,而是癥狀少;不是疼痛明顯,而是沉默無聲。等到你真切感受到它的「求救信號」,很可能已經錯過了可以逆轉的階段。
慢性腎病不是老年人的專利,高壓生活、過勞飲食、健身誤區、用藥不當,正在讓它悄悄逼近年輕人。
在門診里,我見過太多年輕的面孔,拿著「慢性腎功能不全」的報告走進診室,帶著不解、遺憾和恐懼。他們問我:「還能恢復嗎?」我只能告訴他們:「控制得好,可以維持穩定,但完全的恢復,大多無望。」
別等到腎「罷工」了才開始惋惜。聽懂它的信號,是你對自己身體最起碼的尊重。節制,永遠是健康的保障,而不是限制。不要把健康當作無限透支的賬戶,腎臟從來不欠你一口氣,是你欠它一次喘息。

參考文獻:
[1]王海燕.中國成年居民慢性腎病患病情況分析[J].中華腎臟病雜誌,2011,27(9):643-646.
[2]陳香美.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癌症風險研究進展[J].中華腎臟病雜誌,2021,37(3):205-209.
[3]中國醫師協會腎臟內科醫師分會.慢性腎臟病早期篩查與管理共識[J].中華內科雜誌,2023,62(2):97-103.
聲明: 本文內容基於權威醫學資料及臨床常識,同時結合作者個人理解與觀點撰寫,部分情節為虛構或情境模擬,旨在幫助讀者更好理解相關健康科普知識。文中內容僅供參考,不能替代專業醫療診斷與治療,如有身體不適,請及時就醫。
來源:toutia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