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,根本不是錢,而是這件事

  • author Kitty
  • 2025-08-14

有沒有過這種困惑?

工作中,你比旁人都肯吃苦,但就是業績平平,漲不了工資;

創業路上,明明一樣的風口,別人大賺特賺,偏偏就你不行;

生活中,好不容易賺來點錢,還沒摸熱呢,又不知道被花哪去了。

大夥好像很倒霉,不管怎麼努力,錢袋子都始終那麼癟。

美國商業教練哈維·艾克,就接觸過很多這樣的學員。

他們特別委屈,不停地問哈維:難道這一切都是命?

哈維·艾克打了一個比方。

假如財富是樹上的果子,要想果子又多又大,你得從樹根上想辦法。

財富世界裡,看不見的東西,決定看得見的東西。

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,不是「看得見」的資源、機會、努力的程度……

而是看不見的那些東西,思維、心態、認知、能力、格局,等等。

用哈維·艾克的話說:有錢人長著不一樣的腦袋。

在著作《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》中,哈維用一個個精彩的「暴富故事」,向我們揭秘:

有錢人的腦袋,每天都在想什麼,有錢人的世界,到底是什麼樣子?

看完這本書後,你會驟然發現:

是窮是富根本不是命,全在人如何武裝自己的「腦袋」。

1

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,根本不是錢,而是這件事

書裡說:致富,其實是一種心理遊戲。

Advertisements

有錢人心裡,藏著一個宏偉的「財富藍圖」:我要創造我的人生。

而窮人非但沒有財富藍圖,還天天苦兮兮地扮演「受害者」:

我好可憐啊,沒有父母幫襯,不受領導待見,運氣還那麼差……

想著想著,就開始怪這怪那,怪大環境、怪公司,怪身邊的每個人。

目的只有一個:逃避責任。

我窮不是我的錯,都是被別人害的。

作者說,有個宇宙定律——你關注什麼,什麼就會擴大。

富人關注怎麼創造,他眼裡追著錢跑,心裡給自己加油,他的財富就會擴大;

而窮人看的想的,全是垃圾信息,負能量滿滿,他的「困境」就會擴大。

怎麼辦呢?

書裡有個小妙招——每天臨睡前寫一份「簡報」,寫下順利的和不順利的事。

然後問自己:我在這兩種情況下,我扮演了什麼角色。

這個練習,可以讓人學著為生命負責,而不是一味逃避。

人要去創造財富,而不是逆來順受,再抱怨連天。

變被動為主動,你才能像富人一樣,創造自己的財富。

2

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,根本不是錢,而是這件事

作者年輕時,曾在一家烘焙店打工。

Advertisements

他被分在後廚打雜,累死累活也賺不到幾個錢。

同在後廚的人,也大都覺得這裡沒前途,每天兩眼一睜就是幹活。

學不到技術,接觸不到客戶,更忙得沒時間找新工作。

只有作者一個人,踏踏實實幹活,一句閑話不說。

不久后,老闆看他很不錯,就想把他調到前台收銀。

沒想到他一口拒絕,結果這個好差事瞬間被其他同事搶走。

乍一看,作者真傻,但實際上,他在後廚,接觸面點師、送貨員,學習機器設備的使用維修,邊幹活邊和大夥閑聊。

這個過程中,他發現了一個「商機」——很多送貨員下班後會去健身。

而一種叫「重力引導倒轉靴」的新式健身器材,正大受年輕人追捧。

於是他選擇辭職,和一位烘焙師合夥開了一家體育用品店,專門銷售這種靴子。

後來,他們加盟到一個頭部健身器材營銷集團,順利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。

而這幾年,后廚的那些人仍原地踏步,當收銀員的同事,也一直在前台收錢。

他們無一例外,都拿著卑微的薪水,繼續過窮人的日子。

作者說,有錢人專註機會,窮人專註障礙。

就像烘焙店裡,大多數人只看到一個個麻煩。

只有作者,從煩亂的瑣事中挖掘出了機會。

也就是說,不同的視角,帶來不同的財運。

有錢人一見機會就撲上去,分秒必爭地去賺錢。

而窮人在機會面前,總盯著障礙,猶豫不決。

Advertisements

最終不等他們想明白,財富就被別人搶走了。

3

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,根本不是錢,而是這件事

書裡有句話很扎心:

如果覺得賺錢是個天大的問題,那隻能說明:你很小!

就賺錢而言,有錢人大於他的問題,而窮人小於他的問題。

作者在賺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以後,志得意滿。

就想進軍投資行業,來個「以小博大」,結果沒幾個月,就損失了一大筆錢。

他不甘心,又退出股市去搞實業,開了一家諮詢公司,同樣以慘敗收場。

短短一年,他的一百萬瞬間蒸發,他比從前更窮了。

Advertisements

就在這時,作者偶遇了一位很有錢的長輩。那人一句話,點醒了他:你的能力撐不起你的財富。

作者大學學的是建築系,對什麼投資理財、商業經營是一竅不通。

他完全不懂這裡面的彎彎繞繞,所以一碰就當了炮灰,再正常不過。

想通了這點,他立刻重燃了鬥志,先給自己報了一些列的財商課程。

又頻頻參加商業演講、會談,向一眾商界前輩請教,還去一些大公司的管理層實習。

經過幾年的沉澱,再開辦公司的時候,作者就非常順利了。

這次,不是賺一百萬了,而是賺到了幾十個「一百萬」。

在書裡,作者還打了一個比方。

每個人就是一個「工具箱」,遇到什麼問題,你的工具夠用才行。

面對客戶,你的辦事能力得大於客戶的刁難;

碰上機會,你的決策能力得大於機會暗藏的風險;

想升職加薪,你的績效成果得大於領導的預期。也就是說,當一個人的本事,可以像一塊布一樣覆蓋起所有情況。

那藏在這些情況裡的「金幣」,也會被你的布一下子兜起來。

4

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,根本不是錢,而是這件事

書裡提到社會學家托馬斯的一個社會調研。

Advertisements

全北美的百萬級富翁,都有自己詳細的理財規劃。

從業幾十年,作者也發現:

有錢人善於管理金錢,而窮人則完全不懂。

他的學員史蒂芬,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。

史蒂芬很有經商頭腦,年收入有幾十萬美元。

但他卻負債纍纍,連日常生活都得借錢維持。

認識作者的時候,史蒂芬的賬戶餘額竟然是零。

為什麼呢?

就因為他是個「消費狂」,還熱衷於各種奇奇怪怪的投資。

買來的東西非但無用,還貶值迅速,投出去的錢也基本打了水漂。

這才導致了史蒂芬的錢像自來水一樣,流過來又流走了,最後一滴不剩。

生活中,你是不是也這樣,有本事賺錢,卻沒事「守財」。

而大家喜歡什麼買什麼的時候,有錢人反而在精打細算。

就像作者躋身富豪之列后,光賬戶就開了不下十個,仔細地規劃每一筆錢的用途。

他建議咱們普通人,起碼要建立4個賬戶。

百分之十,存入 「長期儲蓄賬戶」,這算是財富不動產;

百分之十,存入「教育賬戶」,用來武裝自己,學習技能;

百分之五十,存入「需求賬戶」,以備不時之需,應急用的;

百分之十,存入「付出賬戶」,來結算各類賬單,水費電費之類的。

那省下的20%,可以自由支配,拿出一部分吃喝玩樂。

他說:其實有錢人不是多會賺錢,但起碼不會像窮人那樣隨便搞丟自己的錢。

財富,靠賺更靠攢,全在主人如何「照顧」它。

Advertisements

把錢照顧好,財運便滾滾而來。

5

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,根本不是錢,而是這件事

作者的父親,是一名小地產商人。

不管是買地皮還是蓋房子,父親都是用自己的積蓄來墊款。

就算銀行推出一些金融工具,可以貸款給他做買賣,父親也不屑一顧。

也有人建議他學習一些大型地產商的經營理念,父親也完全聽不進去。

他總說:我幹了一輩子,遠比你們知道怎麼做地產買賣。

結果就是,他操勞了一輩子,生意規模小得可憐,前前後後沒賺到幾個錢。

作者說,出門賺錢,最怕的三個字,就是「我知道」。

Advertisements

一旦你自以為知道了一切,就聽不進任何建議,也沒動力學任何東西。

成為有錢人的第一步,就是先做一個「什麼都不知道」的人。

而後,從「什麼都不知道」的人,變成一個「什麼都要學」的人。

物理學界認為,世界上沒有靜止不動的事物。

每一個「活的東西」,都在不斷進化不斷生長。

人也一樣,不成長,就滅亡。

作者說,有錢人是:成為—去做—擁有;而窮人則剛好相反,是擁有—去做—成為。

有錢人讓自己先成為「無知的人」,然後去學習去歷練,而後擁有財富。

窮人是先認定自己是「專家」,之後只在已知領域活動,最終困死在原地。

自以為無所不知,是擋在財富大門前的攔路虎。

若想變富,人就得保持空杯心態,及時進化自我。

書裡建議,無論你現在是什麼段位,都要堅持做下面3件事。

每個月至少讀一本書,上一堂個人成長課,聽一場線下交流會。

不斷接納新知,財富才會像水一樣流動起來,生生不息。

6

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,根本不是錢,而是這件事

和窮人接觸多了,作者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:

這些人大都仇富,認為有錢人是吸血鬼。

言談行為之間,他們總是不經意就流露出對富人的憎惡與排斥。

這一點,作者本人也深有體會。

當年,他剛開始跑業務的時候,開過一輛破舊的二手麵包車,整個人看起來十分落魄。

開這車出去的時候,他總能引來很多人的關懷,但這些人大都是混跡底層的可憐人。

大家惺惺相惜一般,訴說生計的不易,送出一些沒什麼用的鼓勵的話。

後來,他賺了錢,買了輛敞篷跑車,再開出去,情況就很戲劇化了。

最誇張的一次,是有一些窮人,毫無理由地、氣呼呼地往他車裡丟垃圾。

作者就很感慨:有仇富的潛意識,窮人們自然遠離富人,只想報團取暖。

再反觀他認識的有錢人,就恰恰相反,都絞盡腦汁地去接近更優秀更有實力的人。

一個事實是,你想發財,就得向有錢人取經。

人家是怎麼一步步變富的,怎麼運作金錢的,又用了哪些槓桿?

只有融進有錢人的圈層,你才會有樣學樣。

這就是我們常說的「圈層的力量」。

作者是怎麼從一個小老百姓,躋身富豪圈層的呢?

在書裡他做了細緻的分享。

去圖書館、書店,閱讀大富翁們的個人傳記,譬如卡內基、洛克菲勒、巴菲特;

參加高級俱樂部,社團、聯誼會,不限於商業論壇、健身協會、高爾夫俱樂部等。

再有就是利用工作之便,和那些成功的人建立鏈接,無限靠近他們。

一個很功利的現實就是,接近有錢人,才能成為有錢人。

7

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,根本不是錢,而是這件事

常年以來,作者在全球舉辦商業講座,學員又四百萬之多。

他發現,有錢人和窮人的心態很不一樣。

面對同樣一件事,兩者的反應截然相反。就比如,破產這件事。

有個學員,很幸運地中了彩票,卻因為投資失策,一夜返貧。

還有個學員,做了十幾年買賣,也因為行業動蕩,損失慘重。

第一位學員破產後,立馬灰心喪氣,完全沒了鬥志;而第二位學員卻對作者說:

「大不了從頭再來,這次或許我是轉行的好機會。」

一年後,當作者再聯繫這倆人。

第二個學員的新公司已步入正軌,而第一個中彩票的學員,仍混跡於底層。

作者經常用他們的事,闡述一個道理:

「有錢人是很棒的接受者,窮人是很差勁的接受者。」

一件事來臨,無論好壞,有錢人痛痛快快接受,窮人則怕這怕那,推三阻四。

比如,公司接到一個難纏的大客戶,有人會主動請纓,有人就會躲開;

比如,事業遭遇低谷,有人會從失敗中尋找契機,有人則不堪一擊。

正所謂,富貴險中求,太安全的地方,是沒有寶藏的。

與其懷抱著緊張的心態止步不前,不如豁出去試試。

用你的勇氣、熱情、樂觀,為自己贏來富足的一生。

作者在書裡,不止一次斬釘截鐵地說:

我們每個人,都能實現財務自由!

很多人不信,明明富裕只是一小撮人的特權。

但作者解釋道:

每個人都具有「變富」的潛力,但大多數人幾乎沒發揮多少。

倘若你轉變思維、更新認知、激活能量,全力以赴,絕對不可能一直窮下去。

很多人打心眼裡輕視、討厭金錢,又固執、傲慢,不屑於提升自己,這才導致了自己的貧窮。

書裡說:「你必須把毀掉財富的毒思維,從腦袋裡拽出來,才能達到人生應有的高度。」

窮富,表面看是命,本質上卻植根於每個人的特性中。

只要長出有錢人的腦袋,養成「易富體質」,變有錢是遲早的事。

與朋友們共勉。


來源:QQ


精選推薦

Comments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