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子肚裡竟拉出「5公尺長繩」!細看竟還在動:以後不敢吃這食物了...
日前一名網友分享姐姐家孩子最近總喊肚子疼,去醫院一查才知道是有蛔蟲,於是趕緊給孩子吃了驅蟲藥。
這事讓姐姐到現在都心有餘悸,讓我也突然想起很久之前刷到的一條新聞。
「一女子體內排出了4.95米長牛帶絛蟲」
這條新聞當時爆上了熱搜,估計很多人都記得。
而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,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院接診了一位女性患者,一開始發現自己上廁所時總會排出蠕動的白色小蟲。
Advertisements
於是女子選擇到醫院檢查一下,經過治療後,竟排出一條近5米長的牛帶絛蟲 。
而這種牛帶絛蟲,在人體內能存活 20~30 年,最長可以長到 8 米!
看著太嚇人了,嚇的小編肚子一緊。查了查資料才明白,追根溯源是因為這個食物!
01
肚子里為什麼會有蟲子?
kid
人體腸道出現寄生蟲,本質上是寄生蟲的蟲卵或幼蟲通過某種途徑進入人體,並在腸道內生長繁殖的結果。
寄生蟲進入人體的方式有很多,比如接觸了被污染的水源、食物,或是通過皮膚接觸感染等。
Advertisements
生活中常見的腸道寄生蟲不止牛帶絛蟲一種,不同寄生蟲的傳播路徑和危害各有不同。
比如大家熟悉的蛔蟲
蛔蟲蟲卵多存在於被污染的泥土中,孩子玩耍時接觸泥土後沒洗手就拿東西吃,蟲卵就可能進入體內。
進入體內後,蛔蟲就在腸道內生長,可能引發腹痛、食欲不振,嚴重時還會鑽進膽道,導致劇烈疼痛。
再比如蟯蟲
成蟲多寄生在人體肛門周圍,夜間會爬出肛門產卵。
孩子抓撓後接觸食物,就可能反覆感染,常表現為肛門瘙癢,影響睡眠。
Advertisements
而開頭提到的牛帶絛蟲,傳播路徑就相對明確了。
牛帶絛蟲的成蟲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腸內,成蟲的節片會隨糞便排出體外,這些節片里含有大量蟲卵。
當牛吞食了被蟲卵污染的飼料或水源後,蟲卵會在牛的肌肉組織中發育成囊尾蚴(幼蟲的一種形態)。
如果人食用了沒有徹底煮熟的、含有囊尾蚴的牛肉,囊尾蚴就會在人的腸道內逐漸發育為成蟲,開始新一輪的寄生循環。
據報道,那位排出5米長牛帶絛蟲的女性患者有長期食用生食製品的習慣,且生食種類繁多,其中就包括生食牛肉。
Advertisements
這正是囊尾蚴進入她體內的關鍵原因。
02
這些食物都可能會藏有寄生蟲
kid
日常生活中,不少常見食物可能都攜帶寄生蟲,若處理或食用方式不當,感染風險會顯著增加,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幾類:
涮火鍋食材-弓形蟲
弓形蟲的宿主範圍很廣,豬、牛、羊等肉類中都可能攜帶其包囊。
涮火鍋時,若肉片切得較厚,或為追求鮮嫩口感而涮燙時間不足,肉中心的包囊可能無法被徹底殺死。
人食用後,弓形蟲會進入腸道並擴散到全身,免疫力較弱的人可能出現發熱、淋巴結腫大等癥狀,孕婦感染還可能影響胎兒發育。
Advertisements
腌制水產-肺吸蟲
比如醉蝦、醉蟹,通常用酒、鹽、醬料等腌制,看似能殺菌,但實際上,這種處理方式難以完全殺滅其中的肺吸蟲囊蚴。
肺吸蟲進入人體後,會穿過腸壁進入肺部,引發咳嗽、胸痛、咯血等癥狀,嚴重時還可能侵入腦部、肝臟等器官,造成更嚴重的損害。
水生植物-薑片蟲
比如荸薺、菱角這些水生植物,它們生長在水田或池塘中,其表面可能附著薑片蟲的囊蚴。
如果直接生食,囊蚴會進入腸道併發育為成蟲。
Advertisements
薑片蟲會吸附在腸黏膜上,導致腸道功能紊亂,出現腹痛、腹瀉、消化不良等癥狀,長期感染還可能造成營養不良。
生魚片-肝吸蟲
生魚片,尤其是淡水魚。
肝吸蟲的幼蟲常寄生在淡水魚蝦的肌肉中,人若食用生魚片、魚生粥等未煮熟的淡水水產,幼蟲會進入肝臟的膽管內寄生。
長期感染可能引發膽管炎、膽囊炎,甚至增加膽管癌的發病風險。
03
為了健康,千萬別再吃生食
生食帶來的口感體驗,遠不及身體健康重要,做好這三點能有效防寄生蟲
Advertisements
1. 正規場所購買食材
食材的源頭安全是預防寄生蟲感染的第一步。
建議選擇正規超市、菜市場或有資質的商家購買肉類、水產和生鮮食材,這些場所的食材通常經過檢驗檢疫,安全性更有保障。
避免購買來源不明的肉類、淡水魚蝦或野生水生植物,比如路邊攤販售賣的「野味」「河鮮」。
2. 徹底加熱
高溫能有效殺滅寄生蟲的蟲卵和幼蟲,這是最直接也最可靠的防護手段。處理食材時,務必保證加熱到位:
肉類(豬、牛、羊等)要煮至全熟,切開後無血絲、肉質緊實,避免「七分熟」「五分熟」等半生狀態;
淡水魚蝦、螃蟹、貝類等水產,需徹底煮熟煮透,蝦殼變紅、蟹殼變橙、蝦肉彈性十足,不貪圖「鮮嫩」而縮短加熱時間;
荸薺、菱角等水生植物,最好煮熟後再吃,既能殺滅表面可能攜帶的囊蚴,也能減少其他細菌污染。
肉類(豬、牛、羊等)要煮至全熟,切開後無血絲、肉質緊實,避免「七分熟」「五分熟」等半生狀態;
淡水魚蝦、螃蟹、貝類等水產,需徹底煮熟煮透,蝦殼變紅、蟹殼變橙、蝦肉彈性十足,不貪圖「鮮嫩」而縮短加熱時間;
荸薺、菱角等水生植物,最好煮熟後再吃,既能殺滅表面可能攜帶的囊蚴,也能減少其他細菌污染。
3. 生熟食材嚴格分開
生食材(尤其是肉類、水產)可能攜帶寄生蟲或細菌,若與熟食、餐具接觸,容易造成交叉污染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:
處理生、熟食材的刀具、砧板、容器要分開使用,避免用切過生肉的刀具直接切熟食;
生食材存放時要單獨包裝,放在冰箱下層,避免汁液滴落到其他食物上;
飯前便後、處理完生食材後,要用肥皂認真洗手,減少手部接觸帶來的感染風險。
處理生、熟食材的刀具、砧板、容器要分開使用,避免用切過生肉的刀具直接切熟食;
生食材存放時要單獨包裝,放在冰箱下層,避免汁液滴落到其他食物上;
飯前便後、處理完生食材後,要用肥皂認真洗手,減少手部接觸帶來的感染風險。
來源:soh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