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歲男子摔倒以為沒事「7天後死亡」!摔到頭「這些信號」千萬別忽視
近日,福建泉州22歲小伙騎電動車時不慎摔倒,被送往醫院。因身體無明顯外傷及出血情況,他未做進一步檢查便返回家中。
次日中午,小伙突發嘔吐,二次送醫後確診腦出血,雖經手術搶救,仍於事發7日後被判定腦死亡。
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覺得身體偶爾遇到「小磕碰」,不痛不癢就沒啥事?實際上,有些傷就像「定時炸彈」。
摔倒後的「沒事」
為何隱藏致命危機?
寧波明州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於雷介紹,這位小夥子的案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。受傷初期看似無恙,患者卻可能在數日甚至數周後出現遲發性腦出血、腦水腫等併發症,從而危及生命。
為何會出現這種遲發性腦損傷?於雷解釋,受傷瞬間頭部血管可能只是輕微撕裂,但隨著時間推移,血液緩慢滲入顱腔形成血腫,會逐漸壓迫腦組織。若未及時干預,可能導致腦功能不可逆損傷,嚴重時可致命。
摔倒後這些信號千萬別忽視
摔倒後若出現以下癥狀,可能是身體在「求救」,需儘快就醫。
1. 持續性頭痛:若頭痛持續或逐漸加重,可能是腦震蕩或其他腦部損傷的跡象。
2. 噁心嘔吐:無腸胃疾病誘因的噁心嘔吐,可能是腦出血或腦損傷的癥狀。
3. 視力變化:包括視物模糊、重影或視野缺損,可能是顱內壓增高的表現。
4. 肢體無力:若單側手臂或腿部突然使不上勁,可能是腦部損傷影響運動神經所致。
Advertisements
5. 性格改變:如突然變得暴躁或遲鈍,可能是腦部損傷引起的神經系統變化。
6. 嗜睡或意識模糊:持續嗜睡且意識不清,對刺激反應遲鈍,可能是腦部功能受損的表現。
任何頭部撞擊後,即使當時無不適,也應密切觀察2周至4周。若出現上述任一癥狀,需立即就醫。
臨床一般通過頭顱CT檢測腦出血或腦損傷情況。為避免遺漏遲發性腦出血等隱匿性損傷,需短期內再次複查頭顱CT。
不慎摔倒如何應急處理?
Advertisements
一旦發生摔倒,科學干預可顯著降低受傷風險。無論是自救還是幫助他人,務必牢記以下幾點。
要摔倒時如何減輕傷害?
如果摔倒不可避免,在著地瞬間應盡量順勢滑或縮團滾。
順勢滑:雙手收回或平伸,順著力量向前滑。
縮團滾:雙手護住頭面部縮團,順著力量向前或向後、向左、向右滾。用身體整個側面著地,增加受力面積,減輕摔傷程度。
摔倒後如何降低受傷風險?
車禍、高處墜落等導致的腦部損傷因後果嚴重需格外警惕。而在日常生活中,摔倒、碰撞更易引發骨折、扭傷等顯性損傷,雖緊急程度不及前者,但正確應對同樣關鍵。
不可貿然起身
摔倒後不要著急站立,應先緩慢活動四肢,確定傷勢不重再起身,謹防發生無移位嵌插型骨折。
若骨折需「傷處制動」
摔傷骨折後要立刻進行「傷處制動」,也就是限制活動,以防傷處移位。
若腕部,即橈骨遠端骨折,可用另一隻手托住受傷手腕,或用書本托住手及前臂,用帶子懸吊脖子上,或用繃帶固定於胸前。
圖源:西北婦女兒童醫院
Advertisements
若骨盆或腰椎骨折,切勿背著或抱著傷者移動位置,一定要平躺位送醫。
若發生開放性骨折(骨骼直接暴露於開放傷口外),切勿驚慌,先用乾淨紗布或毛巾臨時包紮創口,儘早到醫院就診。
先冷敷再熱敷
若未出現出血、骨折,但有腫脹疼痛,可先局部冷敷,以收縮血管,促進血液迴流,減輕腫脹;待24小時後,傷處消腫再進行熱敷。
看似不起眼的小磕碰
可能藏著致命風險
一旦感覺身體出現異樣
要及時就醫
別把小傷拖成大病
來源:soh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