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一個人「朋友少、沒社交、親情淡薄」 絕對是「3種人」令人羨慕
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?不愛湊熱鬧,常年獨來獨往,節假日也總是一個人待著。你覺得他孤僻可憐,甚至覺得他是不是「有問題」。一個人如果朋友很少,沒什麼社交,甚至親情都看得很淡,別急著下定論。他們八成,是這三種人!
第一種人:曲高和寡的「高人」
有一種人,不是他們融不進世界,而是他們的世界,凡人融不進來。他們的精神世界太豐滿了,以至於覺得世俗的熱鬧,是一種打擾。別人喝酒唱歌,他在燈下讀一卷書,覺得書中自有萬馬千軍。別人家長里短,他仰頭看一夜星,覺得宇宙的奧秘才值得探尋。別人以為他孤獨,他卻在與天地精神獨往來。
Advertisements
《莊子》裡有個故事。楚威王聽說莊子是個人才,派了兩個大夫,帶著厚禮去請他出山做官。使者找到莊子的時候,他正在濮水邊釣魚。莊子頭也不回,拿著魚竿說:「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,死了三千年了,楚王還用錦緞包著,供在廟堂之上。你們說,這隻烏龜,是願意死了留下一副骨頭,讓人尊貴供著,還是願意活著在泥地、拖著尾巴爬呢?」
兩個大夫說:「那當然是願意活著在泥地爬。」莊子笑了:「那你們回去吧,我也想在泥地拖著尾巴爬。」你看,對莊子這樣的人來說,世人眼中的功名利祿,還不如在泥地打個滾來得快活。他們的「朋友」,是山川日月,是古聖先賢。這種人的離群索居,不是被拋棄,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。
Advertisements
第二種人:德薄寡助的「俗人」
當然,還有一種人,他的孤獨,是自己「作」出來的。這種人,往往極度自私,凡事只考慮自己的利益。跟他吃飯,他永遠不會買單;跟他合作,他總想佔盡便宜。他的世界,只有一個「我」字。
要麼就是,負能量爆棚,像個行走的「情緒垃圾桶」。一見面就開始抱怨,怨天怨地怨父母,全世界都對不起他。你跟他待一會兒,感覺自己的精氣神都被吸乾。老話說得好:「德不配位,必有災殃」。其實在人際關係裡,也是一樣。
Advertisements
我認識一個遠房親戚,就是這樣。年輕時,總在親戚朋友間搬弄是非,借錢不還。兄弟姐妹幫他,他覺得理所當然,一旦不幫,他就破口大罵,說人家無情無義。久而久之,大家就都躲著他走了。現在他老了,身邊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。子女也只是盡義務,沒什麼感情。他總是跟人抱怨世態炎涼、人心不古,但他從來沒想過,把所有人都推開的,恰恰是他自己。
這種人的孤獨,不是選擇,是必然的結果。就像一塊磁鐵,他釋放出的永遠是相斥的磁場,自然沒有人願意靠近。
Advertisements
第三種人:返璞歸真的「覺人」
這一種人,最是通透。
他們曾經也熱衷於社交,在各種飯局酒桌上推杯換盞,以為多認識幾個人,就是多了幾條路。但走著走著,他們發現,那些所謂的「人脈」,不過是場虛假的繁榮。酒桌上的稱兄道弟,出了門誰也不認識誰。通訊軟體幾千個好友,真出事了,連個肯聽你訴苦的人都找不到。
經歷了一些事,看透了一些人,他們累了,也醒了。他們開始做減法,退掉無意義的群組,刪掉再也不聯繫的「好友」,推掉消耗自己的飯局。他們不再向外尋求認可,而是向內尋找力量。一個人,喝一杯清茶,養一盆花,跑一次步。把時間和精力,用在真正滋養自己的事情上。
Advertisements
這種狀態,不是孤僻,而是清醒。他們不是沒有朋友,而是對「朋友」的定義更高了。一二知己,足矣。他們不是親情淡薄,而是明白親人之間,最好的狀態也是「親而有間」,各自安好,互不消耗。這種孤獨,是一種凈化,是褪去所有浮華之後,回歸本真的自在與安寧。
人活到最後就會明白,外在的熱鬧,終究是鏡花水月。一個人真正的財富,是他最終,活成了自己。
參考來源:搜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