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怨別人!養出不孝子「都是父母慣出來」 「3個壞毛病」若中一個就毀了
日前,一個媽媽說,她家兒子才6歲,沒給他買那款限量的變形金剛,居然把奶奶的花瓶摔了,花瓶碎片濺了出來,還把奶奶的腳弄傷。孩子不但不道歉,反而笑得一臉得意!媽媽在網路發文求助:「是不是我家孩子太有主見?要怎麼溫和引導他?」看到這,我差點暈倒。就是很多父母在用「我愛他」這張牌,縱容孩子為所欲為,毀掉孩子的不是家富家貧,而是你慣出來的3個「壞毛病」。
Advertisements
一、孩子一發脾氣你就投降,最後養出「情緒暴君」
還記得剛剛那個「砸花瓶」的小男孩嗎?他為什麼敢摔?因為他太清楚,只要他哭鬧、摔東西,全家人就會手忙腳亂哄他、勸他,甚至替他找藉口、擦屁股。久而久之,他就會覺得「只要我鬧得夠兇,爸媽就得低頭。」每一次的退一步,在孩子眼裡不是理解,而是默認。所以,我們要讓孩子明白:你可以不開心,但你不能傷害別人;你可以哭,但哭完了要解決問題。
Advertisements
當父母的該怎麼做?你要穩住自己,平靜地說:「等你冷靜了,我們再說。」他摔東西?告訴他:「你可以生氣,但不能亂扔東西。你需要賠償損壞的物品。」他不會表達?那你就從小教他用句子表達情緒,例如:「我現在有點失望,因為沒有得到我想要的。」別再說「他還小不懂事」,孩子最懂的就是「你在不在乎他的行為」
二、你什麼都替他做,孩子連自己都不會照顧自己
有個媽媽跟我吐槽,女兒都已經上五年級,每天還要她幫忙準備書包、文具、疊校服。我忍不住問她:「你操心這麼多年,有讓她變得更獨立嗎?」她一下子愣住了,然後尷尬地說:「確實,她現在什麼事都依賴我。」問題就在這。別再美化什麼「你只管好好學習,其他媽媽來搞定」,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:我親手扼殺了你成為一個自立成年人的機會。
Advertisements
所以,從小就要訓練他的獨立意識:3歲會自己穿褲子,不要怕慢;5歲能收拾玩具,不要害怕;7歲能幫忙煮飯、洗菜,就算只切一個黃瓜,也算參與家庭生活。他今天自己穿歪了襪子,明天就能獨立走出家門。你越早放手,他越早長大。
三、你替他扛責任,等於偷走了他長大的機會
你家孩子是不是那種「我作業忘帶了,媽媽幫我送」、「我惹事了,爸爸幫我道歉」、「我弄壞同學的筆,奶奶直接掏錢補償」?如果是,那你得警醒了。有位小學老師分享,他們班有個女孩,連自己的錯題都不整理,老師提醒她:這是你的作業,她卻理直氣壯回:「我爸媽來幫我弄就好了呀!」聽聽,這就是父母「包辦一切」的後遺症。
Advertisements
久而久之,這種孩子會形成一種「受害者心態」:我不好,是別人沒教我。我失敗,是因為別人不給我機會。我不努力,是因為我太累了…他們不是不懂承擔,是從來沒機會學習。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幾件事:給孩子分配家務,就算一開始他做不好;他弄壞了東西,要用自己的零用錢賠償;他作業拖延,要自己面對老師的批評。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,把責任還給孩子。
真正愛孩子,是讓他學會站立,不是讓他一直依賴;是教他自我約束,而不是隨心所欲;是引導他承擔,而不是逃避。別再說「他還小」。你不教,社會會教;你不立界限,現實會讓他付出代價。願我們都能用「有邊界的愛」,帶領孩子長成一個有力量、負責任、不懼風雨的大人,你說對嗎?
參考來源:騰訊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