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眼中的「無用」孩子,卻是晚年最暖心的依靠
莎士比亞曾言:「兒女的忘恩,猶如手遞食物入口,反被嘴咬。」感恩父母,本應是終生課題,然而,許多父母卻偏愛那些學業有成、事業輝煌的子女,對身邊默默付出的孩子視而不見,甚至貶低其價值。感恩之心,因此冷卻。當我們步入老年,終將明白:那些被視為「無用」的孩子,往往是來報恩的。
在《人世間》這部電視劇中,周家歷經幾代努力,培養出幾位「有用」的子女。大兒子周秉義,學霸出身,北大畢業後事業有成;二女兒周蓉,文藝青年轉型為大學教授,最終定居海外。父母談起他們,眼中閃爍著驕傲的光芒。然而,隨著時間流逝,父母發現真正可靠的,卻是那個被認為「無用」的老三周秉昆。父母的偏見,甚至導致了家庭衝突的爆發。
電影《沒事偷著樂》中的張五民,學業有成卻與父母關係疏遠,連一聲「媽」都難以開口。這讓人不禁思考:所謂「有用」的子女,真的能為家庭帶來幸福嗎?許多在大城市定居的子女,不僅掏空了父母的積蓄購房,更少有關心父母的時間與心思。當父母需要照顧時,他們往往以忙碌為由推脫。
相反,那些被視為「無用」的孩子,卻常常是父母晚年最堅實的依靠。作家「鐵魚」筆下的老陳,一生未離家鄉,靠著父親傳下的手藝經營小飯館,生活平淡。儘管父親常責罵他「沒出息」,老陳仍無怨無悔地照顧父親,直至其九十高齡離世。父親臨終前的一句「寶貝,你是個好孩子」,讓老陳所有的付出都變得值得。
Advertisements
在家庭中,那些「無用」的孩子往往承擔了最多的責任,卻得到最少的認可。他們不計較得失,只希望家庭和睦。然而,這種無私的付出,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。我們常說「不讓老實人吃虧」,但在家庭中,老實人往往是最吃虧的那一個。
《格言集錦》中有言:「深恩未報慚為子,淺薄不消羞作人。」作為子女,我們應該反思:對父母的感恩,不應僅停留在口頭上,而應體現在行動中。對於父母而言,與其期待遠方的子女帶來榮耀,不如珍惜身邊那些「無用」卻孝順的孩子。養老不僅需要金錢,更需要親情的陪伴。真正的「有用」,不在於外在的成就,而在於能否讓父母感受到溫暖與愛。